《今天》40

文/北岛

《今天》1978年12月23日在北京创刊,至今四十年。这份文学杂志包括两个阶段,其一在北京创刊到停刊(1978-1980),其二在海外复刊到现在(1990-2018)。在某种意义上,这不是一份普通的文学杂志,而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另一条河流。

追本溯源,这条河流已经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从六十年代的“太阳纵队”直到七十年代的地下写作,终于在北京浮出地表,继而从八十年代,开拓了以先锋文学为动力的“文化复兴”潮流,改变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景观。

这是中国历史与文学的重大转折。

八十年代末,世界的格局翻天覆地,开启了冷战结束的新历史进程。正是在复杂多变的背景中,《今天》1990年春在挪威复刊,在绝望中突围,并且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全景视野。

《今天》海外孤悬,资金短缺,再次陷入危机。然而在二十世纪末,当资本为主导的全球化洪流般撞击着二十一世纪大门之时,《今天》获得了新的含义,如果全球化是“大陆”,《今天》就是“岛屿”,它成为人类精神家园存在的证明。

毫无疑问,先锋文学是体制的天生的敌人。如诗人韩东所言:“就我个人浅见,文学的独立是本体要求,无条件可言,尤其是在中国的政治现实中,它的表达是颠覆性的。”我们这拨人怎么走到一起来的?从语言暴政的长夜到“美丽新世界”,靠的是什么?是我们不怕碰壁,不惧高墙,石头越坚硬,我们就更坚硬,就像必有反作用力一样。韩东说得好,我们靠的是“强硬的文学精神”突破重围。

翻开书稿,唤醒那些回忆的文字,照亮尘封的细节,让人感慨万千。时光流水,就像风浪中的漏船,奇迹般破浪向前。如果读者悄悄地跟随作者,打开每篇文章的小门,从不同的方向进入暗道,忽明忽暗,扑朔迷离,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中,拼凑成关于今天的完整的故事。

四十年,如果有历史的长度,只不过转瞬即逝;对于每个人的生命而言,相当于大半生的路程。如果文学有意义的话,即在历史与个人之间,在长夜与孤灯之间,在生者与死者之间,在语言与沉默之间。

这里有一条河流,勾勒了荒凉的大地新的轮廓;这里有另一种传统,并置交叉,最终汇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新的传统。

(原文为《今天四十年》纪念文集序,本篇有删节)

《今天四十年》发布会 &音乐·诗歌朗诵会

p56741077.webp

2018年12月23日,在《今天》创刊纪念日到来之际,分散世界各地的《今天》作者、编辑将在香港共赴一场交换文学记忆的聚会,分享《今天》四十年来的历程与思考。新旧《今天》的同仁或素昧平生,或多年来仅靠邮件沟通,有些人甚至从未晤面。这将是一次重逢,也是一次相遇。《今天》亦诚邀读者前来相聚(报名方式详见下文),和我们共同见证这份文学杂志踏入下一个十年的启航。

·《今天四十年》发布会

时间 2018年12月23日16:00-17:00

·音乐·诗歌朗诵会

时间 2018年12月23日17:00-19:00

地点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号)

语言 普通话

朗诵及发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北岛、芒克、徐晓、黄锐、鄂复明、万之、顾晓阳、宋琳、陈东东、韩东、朱文、阿乙、廖伟棠、杨庆祥、肖海生、天水

特邀音乐人 周云蓬、钟立风

音乐总监 李劲松

视觉总监 麦安

主办 《今天》杂志

协办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