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15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 Shanghai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2015 R.A.W

Related artists
Dickson Dee
Start at
2015
Address

commissioned works: Between N39 and N49

choregraphy: Lu Yahui
dancers: Lu Yahui, Wu Hui, Ning Xi
dramaturgy: Cao Yufan
music: Dickson Dee
set design: Shi Hao
lighting design: ISK
video: Huang Sha
animator: Ao Lee
dress design: Rachel Hsieh
poster design: Tsai His Hung
photographer: Kenny Chu, Lin Xiaoyi
costume designer: Nigi Wang, Rachel Hsieh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以下简称“扶青计划”)将于今秋十月拉开帷幕。作为艺术节的常设板块,“扶青计划”已步入第四年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以下简称“扶青计划”)将于今秋十月拉开帷幕。作为艺术节的常设板块,“扶青计划”已步入第四年,在培育青年艺术人才及建构国内外青年艺术交流平台上受到各方肯定。今年14部委约作品、100多场邀约演出、50多项大师讲座、工作坊、展览等文化活动将于10月18至25日期间,在上海戏剧学院及分会场向各界艺术爱好者集中展示。

面向国际,推新人,出新作

“扶青计划”于2012年创立,以鼓励传承、创新、合作为宗旨,促进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多元发展,展现艺术融合创新为目标,致力于为优秀青年艺术人才的培育搭建实践平台;为青年人才开拓国际视野,提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遇。

在过去三年内,委约青年艺术家不仅能获得资金与制作支持,更能在创制过程中得到谭盾、杨丽萍、林怀民、田沁鑫、荣念曾等艺术大师领衔组成的艺委会以及上戏等高校专家团队的殷切指导。在艺术节期间,来自不同领域和地区的创作者们一同探讨探索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工作坊、讲座、演出观摩等活动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扶青计划” 成立以来,已委约了31位华人青年艺术家原创了27部舞台作品,涵盖戏剧、戏曲、音乐、舞蹈、多媒体等多个领域。来自30多个国家的艺术节总监、剧场经理、经纪人、制作人观摩演出。其中16位青年艺术家的十余部原创作品,例如《雷雨2.0》、《融》等,通过“扶青计划”的平台与推介,前往国内外各剧场、台北艺术节、德国贝多芬音乐节等节庆活动参演参赛。

2012年委约作品《死亡与少女》、《意镜》,2013年委约作品《白鱀豚歌》受美国亚洲协会和线圈艺术节邀请,赴纽约演出2场,现场一票难求,成为线圈艺术节唯一首演即门票售罄的演出。原汁原味的“上海出品”真正通过艺术节的平台走向国际主流市场。

除此之外,扶青计划还为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与大师合作的机会。在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的杨丽萍舞蹈新作《十面埋伏》中,裘继戎、巩中辉两位青年艺术家就是通过“扶青计划”,获得了杨丽萍的认可,裘继戎在《十面埋伏》中既是主演,也是执行编导,创作了舞剧中许多重要的桥段,巩中辉饰演主角刘邦,尝试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扶青计划”就是艺术节推新人、出新作的重要平台。

大师助力青年启航

今年“扶青计划”延续“大师工作坊”的方式,邀请到各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对入围创作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为年轻编导的创意进行深度锤炼,让其舞台呈现更臻完美。

以专注传统戏曲与当代剧场结合的探索著称的李六乙对青年艺术家的文本、表演等进行深入辅导;国际知名作曲家郭文景对国内青年作曲才俊的两部室内微歌剧和清唱剧制作进行指导。中国唯一一位获得四项国际编舞大奖的王媛媛分享其宽广的国际视野,引领青年舞蹈创作者将更多元化的肢体语言融入作品。著名舞台设计师韩江在技术、制作等各个方面给予青年创作者宝贵的建议。

本届“扶青计划”还鼓励委约的青年创作者与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推出的43位“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中的优秀表演人才合作,使得最具潜力的作品创意通过一流的舞台表演得到呈现,如青年钢琴家宋思衡、上海歌剧院青年舞蹈家宋洁等,通过促推动和促进创作者跨界合作,激发上海本地的艺术创作活力。

同时,“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中的五位青年美术家也将自己近年的优秀美术作品以“青年•境界”为主题在上戏等地展出,并举行青年艺术主题论坛。

定向海选双结合,呈现高质量舞台演出

2015年度“扶青计划”将定向委约与海选相结合,创作出14部高质量的舞台作品。“扶青计划”鼓励青年艺术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之美,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璀璨光华;同时鼓励探索和创新,积极开拓具有国际视野的表现手法。

今年的6台舞蹈作品中多部作品不约而同地将视角落在对经典文本的重新诠释上,同时融入多媒体、戏剧、戏曲、装置、声音艺术等丰富多样的舞台表演形式,既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舞蹈概念,又能展现传统文化的美学与诗意,创造出无法简单定义的新舞蹈剧场形式。

赵梁的舞蹈剧场《双下山》以“戏中戏”的叙述方式呈现了《思凡》里的小尼姑与《下山》中小和尚的命运之牵绊;青年编舞王亚彬带来了舞剧《青衣》,这是对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同名作品的首次舞蹈改编;杨海龙的全男班舞剧《画皮》打造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编舞、主演杨海龙一人分饰两角,将剧中妻子陈氏与厉鬼合二为一;庄周梦蝶似的建构,更能传递作品的精神和东方的审美趣味。

音舞剧场《霸王别姬》可谓本地顶尖创作力量强强联手:由上海歌剧院、上海民族乐团跨界合作,青年编舞马涛、青年琵琶演奏家汤晓风共同创作,邀请首届“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入围舞蹈家宋洁以及上海歌剧院青年舞者闵燕、宋雨参与;编舞陆雅慧曾先后工作于广东现代舞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侯莹舞蹈剧场,也曾受聘于沈伟舞团,这次她为大家带来的《北纬39°与40°之间》描绘了相爱的人身处北京与纽约——这两个都在北纬39°与40°之间,却相隔12000公里的城市;舞蹈多媒体剧场《希望是长着羽毛的》由海归青年编舞吴佳创作,年轻的她已成为美国圣玛利亚学院舞蹈终身副教授,曾获德国皮娜鲍什国际舞蹈节、旧金山国际艺术节和洛杉矶舞蹈节等多个舞蹈节委约。

今年的6台音乐作品中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交响乐、室内歌剧、清唱剧,也有大胆创新,引领风潮的新古典电子乐、音乐电影、多媒体互动音乐装置,甚至把耳熟能详的传统民间故事融入其中。

交响乐《悟空五则》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周娟的交响乐作品。用现代人类社会的思维模式还原孙悟空这个矛盾角色的内心世界。以中国式的音乐戏剧张力所带来的丰富的音响感受为结构依据,将整部作品建立在累积和释放的一张一弛上,使用多种技法的结合来实现这种线性的张弛发展,该作品由布拉格交响乐团演奏;室内歌剧《三重奏》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研究生田田作品,讲述当一个年轻人遇到中年和老年的自己,并产生争执后发生的故事。借此讨论中国青年艺术家,乃至所有青年人在面对高压社会下的迷茫与探索,并鼓励人们不忘初心,正视本源;清唱剧《广场上的垃圾》由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温展力创作,体现了青年艺术创作者对社会事件和热点话题的关注。创作者用黑色幽默的歌词反讽了2013年国庆升旗仪式后天安门广场上留下5吨垃圾这一真实事件,呼吁人们珍爱环境。

音乐电影《斩•断》由戏班乐队班创作,京剧与现代音乐交汇并辅以7.1声道的音响效果,电影用荒诞和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中国古老的故事——关公斩貂蝉;上海戏剧学院先锋导演马俊丰此次带来了多媒体互动科幻剧场《朝闻道》,改编自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刘慈欣的同名小说,将现场音乐表演与多维交互平台巧妙结合,让观众通过现场互动参与到表演之中,感受艺术与科技的全新体验;钢琴演奏家宋思衡与著名电子音乐人、视觉艺术家B6(楼南立)联手创作新古典电子音乐《日与夜》,以肖邦著名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为蓝本,从每一首作品中选择动机并有机重组,配合古典钢琴的现场演奏以及前卫的现场电子化处理,产生强烈的古典与现代之对比。

另外,今年两个装置剧场作品致力于打破常规观演关系,创造出让观众一边感受浸没在装置艺术,同时又可以观赏剧场表演的多重感官互动剧场体验:多媒体音乐剧场《2o15》是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周东的作品,刻画了现实中的2015和与之平行的2o15两个世界;新媒体装置《恒星》。由上海戏剧学院灯光设计李泓晔与舞台多媒体设计郭金鑫共同完成的装置作品,作品中以光为载体,结合音乐、舞蹈、影像向观众传达人们心中对艺术的狂热,对艺术的执着,将在“青创周”期间于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一楼全天展出。

引领艺术创新,注重观演体验

“青年艺术创想周”自2013年设立以来已得到国内外业界的广泛深入关注。2015年“青年艺术创想周”的“邀约展演”板块国际范十足,来自丹麦、法国、西班牙、瑞典、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际一流表演艺术大师越洋而至;香港、台湾、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青年创作者同场献技。

“青创周”在邀约作品的选择上不仅注重作品的艺术创新性、引领性,更注重观众的观演体验,体现互动性。无论从创作形式,还是舞台呈现上都力求丰富:“身体律动”板块展现肢体的无限可能;“文以载道”体现了戏剧文学与创新形式的结合;“多维交互”为创作者对于新科技的探索与思考;“跨界音乐”融合了世界音乐与现当代音乐的剧场呈现。

在一周内100多场理念先锋,又兼顾传统美学发掘与创新的舞台艺术节目纷纷亮相:现代舞团云门2最新力作《来》由台湾青年编舞代表人物郑宗龙与黄翊分别创作的三个作品组成;今年的艺委会之一李六乙导演首次为上海的观众带来他的话剧作品,《小城之春》改编自67年前费穆导演的同名电影,2005年该片成为香港金像奖协会公布“最佳华语片一百部”得票最高电影,从电影到话剧,演出中的审美和哲思与当下紧密接轨、毫不过时;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的《罗生门》为该团50周年团庆大戏,视觉艺术家叶锦添倾情打造,此次为本戏在大陆首演;新锐剧场鬼才庄一酷炫之作《山居》,玩转剧场叙事极致、中以合作的讲故事剧场《雪夜》等多部演出为上海首演;跨界玩很大的多媒体电玩音乐剧场《柯基托斯2.0》、瑞典多媒体独角戏《朱丽小姐》代表着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与舞台艺术结合;比利时音乐人策划的《一场跨越历史的演奏会》让巴赫与昆曲在六百年后进行跨时空对话、美国实验音乐家大卫与古筝的即兴碰撞《丝绸之路》,又有力地呈现了“创想周”对于传统美学的传承与跨越,两者此次演出更为世界首演,上海的观众可优于全球先睹为快!

文教结合,学术高地

此次创想周,加大了全国艺术院校的参与度,将首次进行全国艺术院校辩论赛,届时,中戏、上戏、北电等多所艺术院校学生围绕艺术命题展开争论。中央戏剧学院有两个剧组参加演出,北京电影学院也将推出毕业生作品专场展映。此外今年特设多个表演、编导、新媒体运用相关的互动工作坊、讲座,遍布上戏校园各个场地,大大增强本届“创想周”的互动性,让参与者与各领域大师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例如梅葆玖、田沁鑫、张铁林、萧丽河等艺术名家大家的讲座,以及国际剧协秘书长托比•亚茨,德国肖宾纳剧院艺术总监奥斯特玛雅的讲座等。

牵手腾讯Next Idea,多元延展

“扶青计划”100多项文化活动除了上戏表演空间外,还延伸到上海十多个艺术空间与校园;大家将在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优惠价格购买到部分剧目票;另外“扶青计划”首次与腾讯青年创新大赏NEXT IDEA合作,为NEXT IDEA中的戏剧、动漫人才提供展示平台,同时也将在明后年携手孵化戏剧人才,并共同开发优秀IP改编的舞台剧。